半天只看8个病人,美国医生是怎样看病的? | 心路医路
作者:顾晋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《无影灯下的故事》,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美国。
知名的MSKCC医院,在纽约的York Av。这里是美国著名,也是世界著名的肿瘤中心。
我们造访了这里的结直肠科的教授,也是外科的副主任,Paty医生。和他一起看了半天门诊。体会良多。
门诊环境
美国的医生真的是很幸福。他们的门诊一个上午只看8个病人,都是预约好的。门诊的条件非常好。环境优雅,人不多。
教授早上精神饱满,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今天预约的病人情况。然后,护士把预约的病人安排停当。共有四个诊室供一个医生享用。每个诊室一位病人,有护士把各种材料准备齐全,一个助理医生,通常是fellow,简要介绍病人的情况,然后,医生进入诊室,给病人打招呼,简要介绍了我和助手,病人同意我们在场。然后简要问诊,基本上和我们的问题是一样的,病人的恢复情况,饮食,贫血,乏力有没有等。然后就是检查,这个诊室内有B超机、肠镜,相当于一个小的手术灯,可以洗肠,所有相关的检查设备一应俱全。直肠内超声也是医生一个人完成,有护士帮忙操作。
医生的工作状态
首先是了解病情,我看的所有的病人都是知道自己的病情的。医生毫无忌讳地谈论病人自己的病情和预后。其实大多数时间是医生在给病人做解释和说明工作。他们的语言丰富,风趣幽默,态度和蔼,让病人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病情,医生给出许多选择,病人自己做出最终选择。
医生做完所有检查后,由护士记录所有过程和结果,许多结果当时拍照,由工作人员直接把照片交到大夫手上。看完病人,大夫回到办公室,拿起录音机,口述病人的病情,让后由秘书打印出来,医生签字就行了。
男孩的困惑
这是一个男孩,看上去也就二十多岁,气色不错。罹患肠癌,已经做了三次手术,仍然出现肝转移。
Paty医生给他的治疗建议是:接受化疗,暂时不考虑手术。病人接受了医生的建议。他有些困惑,直接问医生,以后会怎样,医生仔细地分析了他的病情,告诉他可能出现的情况。
病人看上去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压力,谈论癌症像谈论感冒、发烧一样。谈话间,医生还不时地开个玩笑,非常轻松。孩子的母亲坐在一旁,认真地听大夫的讲解。她关心孩子应该吃什么。大夫让他多吃些纤维素的东西,孩子母亲说原来只知道是尽量让便稀,吃泻药香蕉等,而医生的意思是让他吃纤维素的蔬菜或到药房买纤维素的药片。孩子听懂了,母亲也听明白了,门诊结束了。
耄耋老人
这位病人,满头银发,风度翩翩。尽管是来看病,还是衣冠楚楚,而且满面红光。我非常奇怪,是人种的差异还是他们的营养太好了,一个上午看的肿瘤病人都是精神抖擞。特别是这位老者,简直就是器宇轩昂。他是直肠癌,合并肝转移。肿瘤距离肛门较近,手术有一定难度,而且有造口的可能。肝上是多发的病灶。
Paty医生认真地介绍了治疗原则,暂时不考虑手术,而且病人的直肠病灶经过治疗已经有所缩小。Paty医生首先赞扬了老人精神矍铄,老人听了很高兴。Paty问老人为什么身体这么好?老人说每天锻炼,Paty说,比我强,我没有时间锻炼。谈话就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进行。
老人最终听从了Paty医生的建议,选择了肝脏置泵化疗,暂不手术的方案。检查完后,老人更衣,更显身份,非常有气质。他对待疾病,对待生活的态度是这样认真从容,不禁让人钦佩。
小结
美国医院的门诊病人虽然不多,但是医生还是显得很忙。有那么多助手,但是解释工作都是医生本身亲自出面。我的体会是:
1. 沟通做得非常到位,病人显得非常满意。我的感觉是,美国人文方面的训练非常到位,每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,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,互相理解,互相尊重。
2. 病人对疾病的知情程度和我们不同。基本上所有的病人都知晓自己的病情。
3. 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,医生得到的尊重是显而易见的。病人基本上都听医生的意见。
时代在发展,我们的硬件条件也十分不错了,但是,我们的服务理念以及文化习惯带来的观念上的差异,使中国和美国的医疗服务不能比较。我们有我们的优势,从外科技术、外科操作方面我们是差别不大的,甚至我们有的方面更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。但是,在临床试验、积累科研资料、电子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还有差距。他们主导的临床试验,在学界有引领作用,这点仍是我们一时无法超越的。
心路医路专栏简介
行医路,就医路,路路艰辛。 医者心,患者心,心心相印。
从即日起,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《心路医路》专栏,以“探索心路医路,共创医患和谐”为愿景,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,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。每周一、三、六,《心路医路》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“大家”的专著——
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,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,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,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,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;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,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,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。
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,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,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,从“大医精神”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。